媒体报道——又添一个!无锡发力制造业比拼新赛道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中心 » 院内新闻

   代表国家先进制造业最强阵容、由15个中心组成的国家队里,两个和无锡相关——

制造业比拼进入创新赛道!继5月6日工信部批复无锡组建国家集成电路特色工艺及封装测试创新中心后,又一个国字号创新中心——国家数字化设计与制造创新中心江苏中心17日在惠山区揭牌,这意味着代表国家先进制造业最强阵容、由15个中心组成的国家队里,无锡参与两席,成为领衔国家制造业发展的头部城市之一。

   一个优质的创新体,引发系列创新裂变

   参与两个创新中心的建设,对无锡产业结构调整、先进制造业发展来说意味着什么?相关人士认为,意义有三:国家对无锡在相关领域全国领先地位的认可;帮助无锡吸纳了全国最好的技术、资源;在相关领域投资方面,无锡本地的企业最先受惠。

国家数字化设计与制造创新中心江苏中心是国家中心在全国布局的五个分中心之一,由华中科技大学无锡研究院参与牵头发起、江苏集萃华科智能装备科技有限公司运营。与集成电路特色工艺及封装测试创新中心由无锡企业主导略有差别,数字化中心的模式是武汉与无锡两地产学研合作、科技人才互动、聚焦数字化协同创新。

江苏中心定在无锡,国家数字化设计与制造创新中心常务副主任彭芳瑜认为是“非常自然的一个决定”。8年前华中科技大学和惠山区结缘成立研究院,当初播下的种子如今已是枝繁叶茂,发展成为集合了国创中心、研究院、产业化公司和产业基金为一体的创新聚合体。“科学需要的试错成本和容错胸怀,无锡都有”,研究院深耕八年感受真切且深刻。

一个好的创新体,引发了一系列创新裂变。集萃华科公司总经理浦栋麟介绍,“数字化中心”主要满足航空航天、汽车及轨道交通、海工船舶、能源动力等战略性和支柱性产业高品质制造对数字化设计与制造共性关键技术创新的需求,充分发挥江苏省、无锡市在政策、人才、产业、资本等创新资源的综合优势,落实国创中心在重要产业、关键技术及核心区域的战略布局,“专注于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和下一代智能制造提供高端装备、工业软件和成套工艺。这与无锡产业发展的方向高度契合。”

   聚合顶尖技术和资源,产业高地将不断隆起

   产业创新资源的集聚能够给无锡带来什么?仅仅是国创中心带来的硬体形态,还是最大化衍生的创新软体?

   客观现实是,两个国家中心选择设在无锡(其中一个为江苏分中心),那么无锡就要成为集成电路、数字制造行业的最强,带动相关行业的崛起,增加行业的黏合度。

   市工业和信息化局相关人士表示,从国家队层面来说,一个领域国家队只能建设一个,在这个领域里顶尖技术和资源的聚集,将带来产业创新高地的隆起。同时,创新中心是一个集合全国最强的创新结合体,无锡本土配套企业通过与创新中心的协同合作,可以了解、参与更多国内其他城市制造业项目。

   创新中心的技术商业化过程需要的不仅仅是技术人员,专业的运营、管理、法律等经营人才也在源源不断地输入。集萃华科公司引进各地各方背景、各类高层次人才团队来管理运营,让做技术的人员专注于研发创新,而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创新创业者”。技术团队与运营团队能够融合在一起,是公司的美好愿景。

   “引进人才的目的就是为无锡孵化自己的核心技术、提升自己的产业、打造自己的企业。让专业人才在自己的企业里拥有更广阔的发挥空间,是无锡吸纳人才、留住人才的魅力之一。”市科技局相关人士表示。

  起点决定了高度。国创中心设立的理念和要求,必须集合全国顶级的资源,为“专业”所用,也就是说,要把钱放在专业的地方让专业的人来使用,而不是一味靠政府拨款、资助来推动产业发展。“企业、人才、资金、项目、国内相关领域最高的产业技术流向无锡成为可能。”

强化、重塑产业链,消弭技术“壁垒”

   国创中心是一个有“围墙”的机构,但是创新对产业链的重塑和强化被寄予了消弭企业间技术壁垒的重任。市工业和信息化局相关人士告诉记者,两个国创中心都担负着深耕共性技术、对产业链进行共性技术服务的责任。

   国家集成电路特色工艺及封装测试创新中心,是在华进半导体牵头的江苏省级创新中心基础上创建。创新中心将充分发挥前期在先进封装和系统集成领域的技术积累,围绕我国集成电路产业结构调整和创新发展需求,通过集聚产业链上下游资源,构建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创新体系,突破集成电路特色工艺及封装测试领域关键共性技术,建设行业共性技术研发平台和人才培养基地,推动我国集成电路产业的创新发展。

   “数字化设计与制造更是一个共性技术,可以辐射很多行业,要落地必须与行业相结合。”浦栋麟说:“通过中心的研发,希望企业打破以往的技术壁垒,推动整个行业的发展,而不是做成逐渐封闭的企业内循环。”

中心对企业提供共性技术的服务如何实现价值?据介绍,关键在政策的杠杆效应和市场化机制,重点围绕专利、软著等知识产权做转移扩散和转化、孵化、产业化。

   浦栋麟提出了这样一种“共享模式”。据人社部公布,目前国家人工智能人才缺口是500万人,供需比例1∶10。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大多数人工智能专业设在国家985、211高校的硕、博课程中,然而真正人工智能顶层做算法的只需要少部分人,大多数人应该是应用人才,从高职开始就可以培养。无锡做工业大数据的企业很多,有的已经编写了教材,目标是向高职院校推广人工智能的培训、结合创新中心研发的软件,来降低人工智能学习、应用门槛。“只有进入门槛降低,人工智能这一先进技术、先进手段才有可能为各领域、广大企业所用,才能为社会、为企业创造价值,从而也反推人工智能科研和产业的创新发展。”